@KTzone » 貼圖 - 軍事貼圖 » 德國快艇艦隊[60P]


2011-9-25 23:02 sky960
德國快艇艦隊[60P]

[size=4](一) 快艇舰队构成
  德国海军的快艇舰队是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部队,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
  战后的联邦德国, 基于立足近海的海防政策, 在重建海军的初期就组建了快艇部队, 并且在其后的50年间不断完善。 其间不时调整部队编制, 完善指挥架构, 并持续设计建造新型快艇, 打造了一支胜任航道封锁与反登陆任务, 且兼具近海巡逻能力的快艇舰队。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bild209.jpg[/img]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neckarrhein1.jpg[/img]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15kopie.jpg[/img]

  任务描述
  对于德国海军而言, 快艇部队的作战对象主要是敌方水面目标, 其中尤以封锁航道, 打击对方登陆舰艇为主要目的。
  然而自1970年代起, 随着苏联方面发起直接登录作战的可能性的逐渐降低, 快艇部队的主要职责转变为一定范围内的巡逻任务, 在相关海域执行布雷任务也在任务构成中占据一定比例。
  1990年代后, 随着德国海军战略的改变, 快艇部队在海军构成中不再必需, 新时代的作战任务将由新型战舰担负。
  组织架构
  1957年10月1日在弗伦斯堡建立的快艇司令部(Kommando der Schnellboote, KdoS)是联邦德国50年快艇舰队历史的开端。 随着新型鱼雷艇的不断入役, 快艇司令部在1967年改制为快艇舰队司令部(Kommando der Flotte)。 1994年10月4日, 在两个德国重新统一后, 舰队司令部随着旗下一些快艇中队一起转移到瓦恩姆德。 2006年6月29日, 快艇舰队司令部撤销, 德国海军快艇历史随之终结。
  早期快艇舰队司令部下属数个快艇中队(Schnellbootgeschwader,), 快艇中队构成实际上的战术单位, 各中队有各自独立的指挥机构, 对其属下的装备具有直接指挥权。 一般情况下, 一支快艇中队分成两至三个分队(Division), 中队指挥官(Geschwaderkommandeure)既担任整支中队的战术指挥官(Officer in Tactical Command, OTC)也是第一分队的直接指挥, 中队副指挥官(S3-Stabsoffizier)则担任第二分队指挥, 另有一名资深军官可担任额外的第三分队指挥。
  到了1994年, 随着部队规模的缩减, 快艇舰队的指挥架构进行了重新组合, 几乎所有舰队运用的指挥权直接划归快艇司令部, 中队指挥官仅负责旗下各艇的航行作业。
  除了构成舰队主力的鱼雷快艇, 以及之后服役的导弹快艇, 每一支快艇中队都会配备补给舰。 在新型的, 拥有独立的火控及索敌能力的导弹艇, 例如143信天翁级服役之前, 中队中的补给舰除保障补给任务外, 还要担负指挥舰的使命。
  (二) 快艇中队
  
  快艇舰队以下的各个中队, 以数字排列。 出于传统, 位于北海的中队以单数排序, 位于波罗的海的中队以双数排序, 并非按照快艇中队的建立先后顺序排列, 比如第三快艇中队即早于第二快艇中队成立。 1970年后, 所有快艇中队全部整合部署到波罗的海, 此时中队排序再无地域含义。
  第一快艇中队 (1. Schnellbootgeschwader)
  第一快艇中队的前身是于1956年4月25日建立的联邦德国海军快艇教导中队(Schnellbootlehrgeschwader), 该教导中队最早拥有从英国波罗的海渔业保护处转交的三艘149银鸥级快艇, 后又从德国海上边防继承了两艘同型艇。
  1956年晚些时候, 教导中队改名为第一快艇中队(1. Schnellbootgeschwader), 标志着联邦德国快艇部队的正式建立。
  第一快艇中队的战力主要由5艘银鸥级快艇构成, 另有一艘燕鸥号(Seeschwalbe), 虽配属第一中队, 但不担负具体作战任务, 仅作试验用途。 所有第一中队的149级快艇服役至1967年。 配属第一快艇中队的还有鲂鱼号(Knurrhahn)居住船, 以及威悉河号(Weser)补给船。
  1960年代, 第一快艇中队还担负了联邦德国外购快艇的试验任务, 负责测试了数型自英国及挪威采购的快艇型号。
  第一快艇中队的主要使命在于为之后将要服役的新型快艇培养使用人才, 同时也担负一定的防务任务。
  1967年3月1日, 第一快艇中队撤销, 所属快艇移交希腊海军, 威悉河号补给船划归第七快艇中队所有。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1sg3.jpg[/img]

  第二快艇中队 (2. Schnellbootgeschwader)
  第二快艇中队建立于1958年6月1日, 驻留地是威廉港。 1958年到1959年间, 新建的10艘141海鹰级鱼雷快艇陆续进入第二中臃?郏?1964年多瑙河号(Donau)补给舰, 1969年易北河号(Elbe)补给舰服役。 1970年11月1日, 第二快艇中队搬迁至奥尔本尼茨,成为当时联邦德国海军唯一以波罗的海沿岸港口为基地的快艇中队。
  1975年至1976年间, 海鹰级快艇开始退役, 代之以143信天翁级导弹快艇, 退役鱼雷快艇被转交希腊海军。 因为新艇具有专为快艇设计的独立的指挥控制系统, 原先担任部分指挥任务的补给舰易北河号不再必须, 于1982年4月1日被移交第七快艇中队, 多瑙河号补给舰则继续保留。
  在两个德国重新统一后, 第二快艇中队, 与快艇舰队司令部以及第七快艇中队一起, 重新部署到罗斯托克。 1999年, 第二与第七快艇中队对调了各自下属10艘导弹快艇的一半, 这样, 两支中队就各自装备了5艘143信天翁级与5艘143A猎豹级导弹快艇。 1994年12月1日, 多瑙河号补给舰退役转交土耳其海军, 一艘同名的404级补给舰进入第二中队服役。
  2006年6月, 随着第一巡防舰中队(1. Korvettengeschwader)的成立, 第二快艇中队结束了其使命, 退出海军编制。 其下属的143级快艇转交突尼斯海军, 143A级快艇则重新回归第七中队, 多瑙河号补给舰归属第一巡防舰中队。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009.jpg[/img]

  第三快艇中队 (3. Schnellbootgeschwader)
  第三快艇中队成立于1957年10月1日, 驻地在弗伦斯堡。 1957至1959年间, 该中队率先接受了新建的8艘140美洲豹级鱼雷快艇。 1963年又接受了莱茵河号补给舰。
  1971年, 第三快艇中队将其所属4艘快艇移交第五快艇中队,同时从第五中队获得4艘快艇。
  1973年至1974年间, 10艘装备飞鱼反舰导弹的148虎级导弹快艇进入第三中队服役。 成为最早进入联邦德国海军的导弹快艇。
  1992年6月, 莱茵河号补给舰退役转卖。 1993年同名的404级补给舰莱茵河号服役。 1992年第一艘虎级导弹艇转交给希腊海军。 随着第三快艇中队在1993年撤销编制, 虎级导弹艇也被分别交予希腊, 智利和埃及海军, 其中希腊智利各两艘, 埃及一艘。 另五艘艇则交予第五快艇中队。 莱茵河号补给舰划归第三扫雷中队。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rheinrhein1.jpg[/img]

  第五快艇中队 (5. Schnellbootgeschwader)
  第五快艇中队于1959年10月1日成立于霍尔斯坦新城。 最早装备10艘140美洲豹级鱼雷快艇。 1964年起加入美茵河号补给舰。 1968年2月1日迁至奥尔本尼茨直至撤编。 1971年该中队与第三中队对调了部分快艇。 这些美洲豹级快艇一直服役到 1975年。
  1975年起服役的148虎级导弹艇成为了第五快艇中队随后近20年的主力。 1994年至1998年间, 该中队的5艘快艇被转交给希腊以及智利海军。 作为补充, 1998年又获得了5艘原属第三中队的同型艇。 1994年美茵河号补给舰由同名的新建404级替代。
  2000年到2002年, 所有快艇退役, 其中3艘拆解, 其余交予希腊和埃及海军。 美茵河号补给舰划归第一潜艇中队。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Marine0013.jpg[/img]

  第七快艇中队 (7. Schnellbootgeschwader)
  作为最后建立的快艇中队, 第七快艇中队于1961年4月1日在基尔成立。 装备改良自140级的142紫貂级鱼雷快艇。 其下拥有内卡河号与维拉河号两艘补给舰。 其中的一艘在战时计划作为整个快艇舰队的指挥舰使用。 1982年维拉河号由原属第二中队的易北河号取代, 维拉河号本身则划归北海扫雷中队。
  1982到1984年间, 紫貂级快艇逐步由143A猎豹级导弹艇取代。
  1994年10月起, 第七快艇中队换防至罗斯托克。 1999年该中队与第二中队互换半数快艇, 其后, 在第二中队率先撤编后, 又重新收回所有猎豹级快艇。
  2006年6月29日, 作为最后在役的快艇中队, 第七快艇中队成为重组之后的联邦德国海军第一舰队(Einsatzflottille 1)的一部分。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13963937.jpg[/img]

  (三) 快艇型号
  
  Klasse 149 Seeschwalbe 银鸥级鱼雷艇
  1952年起lürssen船厂开始以二战S艇38型为原型, 为德国海事边防建造一批新的鱼雷艇。
  整个计划如同德国当时业已展开的其他一些重整军备的项目一样, 都在盟国管制委员会(Allied Control Authority)的监督之下进行。 实际上, 总计6艘新艇中, 最先建成的三艘就被直接交给了英国方面的所谓波罗的海渔业保护处(British Baltic Fishery Protection Service, BBFPS)使用。 这个成立于1948年间, 使用虚拟名称的机构实际上由英国皇家海军掌控, 专为军情6处的秘密活动提供支援。 最先投入使用的鱼雷艇被英国人以英文命名为银鸥号(Silver Gull), 这个名字后来被德国人翻译成德语(Silbermöwe)保留下来,继而成为这个级别的名称。
  在联邦德国国防军成立后, 所有的6艘银鸥级鱼雷艇都被转交给新生的德国海军, 担负训练与测试用途。 其中的五艘艇共同组建了快艇教导中队(Schnellbootlehrgeschwader), 不久正式更名为第一快艇中队(1. Schnellbootgeschwader ), 为计划中的新型快艇培养和训练船员。
  149级艇基本上保留了原型S艇的设计。 艇体方面, 主要以铝合金为骨, 三层木制胶合板为壳。 动力方面, 装备三台梅赛德斯MB 518柴油引擎, 每台2500马力, 三轴固定桨。 最高航速43节, 34节航速航程900海里。 另有两台柴油机提供电力。 武器方面, 最早因为是为边防警察设计, 且受战后条约限制, 没有搭载武器装备。 在联邦德国海军建立后,这些艇才配上了相应的英制53.3cm鱼雷发射管与博福斯40mm舰炮。
  同级中最新的一艘, 燕鸥号(Seeschwalbe), 安装了迈巴赫引擎以及调距桨, 担负了更多的试验任务, 同时因为新设备的可靠性问题, 一直没有加入第一快艇中队。燕鸥号之后划归海军水下武器研究鹤魑?匝橥В?直到70年代中期退役时, 一直由非军方的艇员操作使用。
  1967年, 随着第一快艇中队的解散, 除燕鸥号外, 其余5艘艇被移交给希腊海军, 且一直服役至1974年。
  排水量 109吨, 长35.4米, 宽5.1米, 吃水1.8米
  三轴三桨, 最高航速43节, 34节航速航程900海里
  乘员 19人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9/a1.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9/a2.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9/a3.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9/a4.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9/a5.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9/a6.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9/a7.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9/a8.jpg[/img]

  Klasse 140 Jaguar /141 Seeadler美洲豹/海鹰级鱼雷艇
  140美洲豹级鱼雷艇, 是Lürssen船厂基于二战鱼雷艇建造经验设计, 并授权Kröger船厂建造的一级大型鱼雷艇。
  对于最早的149银鸥级的使用, 以及海军快艇教导队的成立, 都是在为联邦德国海军进行人力资源的储备。 与之配合的新型鱼雷艇的建造是早就计划好的。 Lürssen船厂一早展开的代号55型的快艇, 最终发展成为140级鱼雷艇。 在建造中, 这些尚未命名的快艇, 就被赋予略食者级的绰号, 之后在正式命名时, 也真的就用略食动物的名字。 本级快艇也是重新组建的联邦德国海军真正意义上新设计建造的第一型海军兵器。
  设计上, 140级在不少方面与Lürssen船厂先前为瑞典海军建造的七女神星级(Plejad Class)相似。
  艇体方面, 采用德国快艇常用的圆舭型, 具有较佳的适航性。 艇壳为铝构架木壳, 主要使用三层木制胶合板, 在两层2.5厘米的桃木板之间是一层0.7厘米厚的柚木板。 木制结构的优点在于轻量, 磁性低, 但是结构强度一般, 这也限制了该艇在冬季结冰水域的活动能力。
  武器上, 主战装备是4具53.3厘米鱼雷发射管, 前部的两具发射管向艇体外扩10度, 后部发射管向外扩15度。 除管内的四条鱼雷外, 可额外携带3条后背鱼雷, 但是介于艇上狭窄空间对搬运作业的限制, 一般不会在任务过程中再次装填。 在早期的训练中, 一般使用德制G7a训练鱼雷, 射程6公里, 速度44节。 之后正式执行任务时, 携带英制Mark VIII鱼雷, 射程4.5公里, 速度45.5节。 装备两门博福斯40mm/L70舰炮, 未配备炮瞄雷达, 仅有光学瞄具。 之所以选择40mm/L70 炮, 主要是考虑到同时期华约快艇一般配备至多37mm的舰炮, 在海上冲突中, 博福斯舰炮有一定的优势。 该艇在拆除后部的鱼雷发射管后, 可以装载23枚水雷, 在必要时可以充作布雷艇。 快艇后还能布置深水炸弹投掷架, 但因为没有声纳, 反潜只是纸面上性能。 因为时常担负边境水域巡逻任务, 快艇上还配备了一定数目的轻武器。
  140级以第一艘服役的美洲豹号命名,141级则以同型中的第一艘命名为海鹰级。 但大多数时候将他们统称为美洲豹级。
  一般之所以将140级, 141级归类在一起, 是因为两者除了动力系统不同, 其他所有地方都是一样的。 140级装备的是4台戴姆勒奔驰的MB 518B型柴油机,单台3000马力, 重4800公斤。 所以也称140级为“梅赛德斯艇“ (Mercedes Boote)。
  141级最先使用的是迈巴赫 MD 871/30 型柴油机, 单台功率同样为3000马力。但是该型柴油机重量较大, 使得141级总重超过140级7吨左右, 也使得航行速度要比140级低近3节。 不过最后建造的两艘141级艇换装了较新的MD 872 型柴油机, 单台功率达到了3600马力, 这使被称作“迈巴赫艇“(Maybach Boote)的141级艇在最高速度上追平了140级。 60年代中期, 所有的141级艇全部换装了MD 872 引擎。
  140级艇在1972年到1976年间逐渐退役。 10艘140级艇被转交给了土耳其海军, 其中的3艘作为后备艇并未再次入役。 土耳其海军最后的140级艇在1993年退役。 另有6艘140级被交给Eberhard 船厂, 改装为民用船, 部分成为了私人游艇。
  141级艇在1975年到1976年间退役。 之后转交给了希腊海军重新服役, 最后的两艘艇直到2004年才退役。 海鹰号(希腊海军Hespero 号), 总计服役了46年之久, 充分证明了该型艇设计建造的成功。
  排水量 183吨, 长42.6米,宽7.1米, 吃水2.1米
  4轴4桨, 最高航速 42节, 测试极限航速 48节, 35节航速航程900海里
  乘员 39人, 其中军官3人, 士官14人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0141/a0.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0141/a1.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0141/a2.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0141/a3.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0141/a4.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0141/a5.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0141/a6.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0141/a7.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0141/a8.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0141/a9.jpg[/img]

  Klasse 142 Zobel紫貂级鱼雷艇
  在完成140/141级鱼雷艇的设计建造之后, Lürssen船厂继而推出的142级鱼雷艇成为了德国鱼雷艇的最终型号。
  总数10艘的142级, 作为美洲豹级的升级型号, 紫貂级保留了140级的绝大部分设计。 仅在快艇的上层结构上作了一些调整, 封闭式的舰桥扩大, 以容纳新的电子设备, 且具备防核生化功能。 动力方面, 采用新的梅赛德斯 MB 518C 柴油引擎。 武器方面, 依旧以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为主, 另有2门博福斯40mm速射炮。 新增HSA M20 火控雷达。 1970年起, 取消了前部鱼雷发射管, 仅保留舰体后部两具鱼雷发射管, 鱼雷也由 DM2A型取代原先使用的英制 Mark VIII型鱼雷。 同140级一样, 紫貂级也能够携带并布施水雷, 同时拥有投放深水炸弹的能力, 但这两项功能几乎从未使用。
  1980年代, 联邦海军的鱼雷快艇逐步被新兴的导弹艇取代。 退役的紫貂级大部分被转交土耳其海军, 但是这些二手艇并没有进入土耳其海军服役, 只是作为土耳其购买专利自行建造的同型舰的后备艇。 (土耳其本国专利生产的142级称作Kartal级) 另有几艘旧艇作为靶艇使用, 有一艘则在船厂改造后作民用。
  排水量 206吨, 长42.62米, 宽7.1米, 吃水2.3米
  4轴4桨, 最高航速42节, 35节航速航程900海里
  乘员39人, 其中军官4人, 士官17人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2/hermelin-1.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2/SWScan00001.jpg[/img]

  
[img]http://i260.photobucket.com/albums/ii17/19stein/S-boot/142/wiesel.jpg[/img]

  试验艇计划Klasse 150 Klasse151
  这两个项目旨在开发一种介于50与70吨之间的小型鱼雷艇, 在152级和153级艇引进后, 项目就取消了。
  试验艇 Klasse 152 Nasty纳斯蒂级
  被称作“纳斯蒂(Nasty)“级的152型艇, 原是挪威的 Tjeld 蛎鹬级鱼雷艇。 引进了两艘, 北约编号 P6191 Hugin 号和 P6192 Munin 号。 两艇在1960到1964年间作为试验艇在联邦海军服役, 主要为了测试这一级别的鱼雷艇是否合适在北海以及波罗的海运用。 最终的测试结果并不理想, 海军要求的舰艇必须有更大的吨位以保证较好的适航性。
  1965年在完成测试后, 两艇被转交给了土耳其海军。
  排水量 66吨, 长24.5米, 宽7.1米, 吃水2.1米
  两台 Napier Deltic 引擎, 功率2308kW, 最高航速45节, 20节航速航程1050海里
  4具鱼雷发射管, 2门博福斯40mm高炮
  
[img]http://i292.photobucket.com/albums/mm7/25stein/152/Norwegian_MTB_Nasty.jpg[/img]

  试验艇 Klasse 153 Vosper沃斯珀级
  略晚于152级艇的引进, 联邦海军又从英国购买了两艘勇气级鱼雷快艇, 同样作测试用。 两艘艇虽同属勇气级, 但构型略有不同, 首艇 P 6193 箭头号(Pfeil), 装有两台燃气轮机, 二号艇 P 6194 横梁号(Strahl), 则装有三台燃气轮机。 两艇分别在1962年6月与11月服役, 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进行了广泛的航行试验, 以及一些武器系统方面的试验。 这些试验基本上都是由第一快艇中队负责进行。
  虽然这型艇在航速上有相当的优势, 且火力不逊于142级鱼雷艇, 但联邦海军对它们依然不够满意。 之后就再也没有引进后续艇。 两艇在1965年转卖给了希腊海军。
  沃斯帕级的特点在于使用了燃气轮机, 单台Bristol Proteus引擎的功率达到 4260马力,加上艇体较小且轻, 使其航速达到了45节以上。 艇体采圆舭折角线型, 艇体木质, 水线以下由金属材料加强。 双轴双桨。
  P 6193 箭头号有两门博福斯40mm高炮, 4具鱼雷发射管
  排水量 85吨, 长27.6米, 宽7.3米, 吃水2米
  航速45节
  P 6194 横梁号则有一门博福斯40mm高炮, 4具鱼雷发射管
  排水量 101吨, 长30.3米, 宽8米, 吃水1.8米
  航速45节
  
[img]http://i292.photobucket.com/albums/mm7/25stein/153/6193_Pfeil.jpg[/img]

  
[img]http://i292.photobucket.com/albums/mm7/25stein/153/Strahl_1.jpg[/img]

  
[img]http://i292.photobucket.com/albums/mm7/25stein/153/Pfeil_11.jpg[/img]

  
[img]http://i292.photobucket.com/albums/mm7/25stein/153/Pfeil_11-1.jpg[/img]

  试验艇计划 160级
  由瑞士 Supramar 公司建造的一型试验艇, 计划要达到50节的高速, 武备与美洲豹级相同, 计划在1964年展开, 1967年放弃, 已经完成90%建造工作的试验艇被转卖。
  试验艇计划 161级
  计划装两具鱼雷发射管的小型艇, 计划未完成。
  Klasse 148 Tiger虎级导弹艇
  早在1960年代, 联邦德国海军就开始了旨在建造替代其当前拥有的鱼雷快艇的造舰计划。 Lürssen船厂提出的新型导弹艇设计方案, 在获得德国军方的重视的同时, 也引起了以色列方面的注意。 不过由于战后相关法律的限制, 此时的德国并不能够向其他国家出售武器, 于是船厂方面提议与法国CMN 集团合作开发新型快艇。 其直接结果就是产生了之后行销全球的著名型号La Combattante勇士级快艇。 La Combattante级的首制艇, La Combattante I, P730艇, 是双方合作的开端, 其设计带有浓重的德国味, 整体结构继承了先前的140美洲豹级的设计。 不过这唯一的一艘试验艇和之后发展的导弹艇之间并没有很紧密的联系。 晚些时候完成的La Combattante II型艇, 完全脱离了德国早期鱼雷艇的构型, 自成一格, 是为勇士级真正的始祖。 其第一个用户正是以色列海军。
  回到德国方面, 当时Lürssen 船厂专为联邦海军设计的快艇项目, 就是后来的143信天翁级, 还没有完成全部设计, 而海军方面对新艇的需求又相对迫切。 于是军方最终决定, 在自制新艇完备前, 首先从法国引进La Combattante II型艇。 这样, 德国海军以每艘4千3百万马克的价格,进口了8艘La Combattante II 型艇, 这些艇在法国下水, 随后运往德国, 由Lürssen 船厂完成最后的建造。 后续艇总计20艘。
  在建成服役后, 新艇被正式命名为148级, 从1970年起替换第3和第5 快艇中队退役的140美洲豹级鱼雷艇。 一开始, 除了北约编号外, 这些艇并没有名字, 在艇员的一再坚持下, 当局才同意赋予这些导弹艇名称。 艇员选择的名字大都源于早前的鱼雷艇, 首艇老虎号就曾是140级P6063号艇的名字。 当然, 至此148级也就称为虎级。
  148虎级导弹艇是德国战后装备的快艇中唯一使用钢制艇壳的快艇。 动力采用了4台MTU 柴油引擎, 单台3600马力。 武器上, 有两组双联装 MM38 飞鱼反舰导弹, 一门奥托 梅腊拉76mm速射炮, 一门博福斯40mm L/70 炮。 具有布雷能力。 电子设备上比之先前的鱼雷艇有了很大的进步, 装备有Triton G 对海搜索雷达, Castor-148 火控雷达, SMA 3RM 20 导航雷达, 此外还装设了 Link 11数据链系统。
  148虎级在德国海军服役了近30年。 90年代末期, 退役的148级艇被出售或直接转交给希腊, 智利和埃及海军, 大部分艇目前尚在各国海军服役。
  排水量 265吨, 长47米, 宽7米, 吃水2.7米
  最高航速38节, 30节航速航程570海里, 15节航速航程1600海里。
  乘员 30人
  
[img]http://i283.photobucket.com/albums/kk283/24stein/a0.jpg[/img]

  
[img]http://i283.photobucket.com/albums/kk283/24stein/a00.jpg[/img]

  
[img]http://i283.photobucket.com/albums/kk283/24stein/a6.jpg[/img]

  
[img]http://i283.photobucket.com/albums/kk283/24stein/a1.jpg[/img]

  
[img]http://i283.photobucket.com/albums/kk283/24stein/a4.jpg[/img]

  
[img]http://i283.photobucket.com/albums/kk283/24stein/a5.jpg[/img]

  
[img]http://i283.photobucket.com/albums/kk283/24stein/a3.jpg[/img]

  Klasse 143 Albatros 信天翁级导弹艇
  德国自建导弹快艇的计划早在1960年代初就已经展开。 相对于鱼雷快艇, 导弹快艇技术上有本质提升。 所以不同于之前的鱼雷艇, 新型的导弹艇并非由单一的船厂设计建造, 而是由联邦政府牵头, Lürssen雷申船厂, Bremen不莱梅船厂,MTG Hamburg 汉堡船舶设计公司联合开发。 1966年10月由海军提出技术要求暨任务书, 1969年6月项目提交德国联邦议院, 稍后获议院及预算委员会同意。 1972年正式签订建造合同。 同型艇建造10艘, 整个项目花费近2亿马克。
  相对于早先的鱼雷艇, 新型导弹艇在尺寸上进一步放大, 主要是满足安装反舰导弹及火炮的空间要求, 同时也能安置更多的电子设备。
  不同于先期服役的由法国建造的148级导弹艇, 新艇的艇体回归德国惯用的铝结构木制壳体。
  动力上, 采用4台MTU涡轮增压柴油机, 型号是MTU 16 V 956 TB 91, 单台功率4000马力, 最高可达4500马力, 4轴4桨。 另有4台177马力的柴油电动机提供全艇电力。
  武器上, 与148级一样, 以 MM38 飞鱼反舰导弹为主, 共两座双联装发射架。 艇体前后各一门奥托 梅蜡拉 76mm L/62 CS 1型舰炮。 另外在后部导弹发射架外侧布置有两具鱼雷发射管, 使用线导鱼雷, 不过在服役的后期, 鱼雷系统基本废置。
  143级装备有由对海搜索雷达, 光电观测设备, 火控计算机组成的快艇专用自动化作战信息系统 (automatisierten Gefechts- und Informati*****system S-Boote  AGIS ), 可以在同时处理5个目标信息, 并发动攻击。  另有GPS, 和Link11数据链系统, 以及光电和雷达干扰设备。
  虽然在武器系统上有了质的飞跃, 但是新型导弹艇在任务配置和运作海域上与之前的鱼雷艇没有太大不同。 因此, 143级直接替代了第二快艇中队的141级鱼雷艇, 在冷战期间执行航道封锁, 反登陆, 以及一定范围内的巡逻任务。
  2005年11月13日, 最后两艘143级退役。 六艘艇转卖突尼斯海军。 剩余的艇转入后备, 给目前尚在役的143A级提供零配件。
  排水量 390吨, 长57.6米, 宽7.8米, 吃水2.6米
  航速42节
  乘员40人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c1.jpg[/img]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c5.jpg[/img]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c3.jpg[/img]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c2.jpg[/img]

  Klasse 143A Gepard 猎豹级导弹艇
  143A 猎豹级导弹艇是德国海军快艇发展的终点。 也标志着战后德国纯防御型海军时代的终结。
  技术上, 猎豹级纯粹只是143 信天翁级导弹快艇的延伸建造, 基本没有太大的改进。 唯一的两点改动在于, 用"拉姆"防空导弹替代了原143级艇后部的76mm舰炮, 以及取消了鱼雷发射管。 其他的武器, 包括指挥控制系统与143级略同。
  取消艇后部的鱼雷发射管, 扩大艇体后部的舰面空间, 目的在于提升水雷的携带数量, 加强水雷布放能力。
  143A猎豹级同型10艘艇在1982到1984年间服役, 而拉姆防空导弹的安装实际上在1993年才完成, 之前的10年间, 143A级在某种程度上, 比之143级艇, 战力不升反降。
  在猎豹级服役时, 联邦德国海军的任务依旧限于封锁北海及波罗的海海域, 对华约方面可能发动的登陆作战进行反应, 所以, 导弹快艇仍然适用于当时的德国海军。 如今, 时过境迁, 苏联已经作古, 北约及德国的防务策略也随之转变, 导弹艇已经无用武之地, 猎豹级导弹艇终成德国快艇历史的终结。
  排水量 391吨, 长57.米, 宽7.8i, 吃水2.6米
  4台MTU 4500马力引擎, 4轴4桨
  航速42节, 35节航速航程1000海里
  乘员 36人
  
[img]http://i156.photobucket.com/albums/t15/Vierstein/img_33_18351_5.jpg[/img]

  
[img]http://i156.photobucket.com/albums/t15/Vierstein/img_33_18351_2.jpg[/img]

  
[img]http://i156.photobucket.com/albums/t15/Vierstein/img_33_18095_2.jpg[/img]

  
[img]http://i156.photobucket.com/albums/t15/Vierstein/img_33_10117_2.jpg[/img]

  
[img]http://i156.photobucket.com/albums/t15/Vierstein/img_33_8456_1.jpg[/img]

  试验型大型作战艇计划 130级
  为取代先前服役的鱼雷艇而计划的项目, 称作 130级大型作战艇(Großes Kampfboot)。 如同字面上的意思, 此型艇是排水量近1000吨的大型舰艇。 武器系统上与后来的143级导弹艇类似, 携弹数量略大, 6枚飞鱼反舰导弹是主要装备。 计划采用柴燃联合动力, 双桨推进。 鉴于经费以及设计上的复杂性, 该项目在1971年取消。
  试验艇计划 144, 145, 146, 147级
  这些快艇项目与143级导弹艇平行展开。 区别在于搭载的武器系统不同, 且计划采用柴燃联合动力。
  145级, 计划安装4具鞑靼人导弹, 两座40mm舰炮
  146级, 计划安装2具533mm鱼雷发射管, 一座76mm舰炮, 一座40mm舰炮
  147级, 计划安装76mm舰炮
  实际上, 这几型艇在用途上, 可以看作是143级艇武器系统的测试艇。
  162级导弹艇计划
  即著名的飞马座级水翼导弹艇, 由美国, 德国, 意大利联合开发, 最终因为其高昂的采购费用, (据估算, 采购计划中的10艘艇的价格将达到14亿马克), 推出了此项目。
  (四) 补给舰型号
  莱茵河级401型补给舰
  莱茵河级401型快艇补给舰(Rhein Klasse Schnellboot-Tender 401), 是联邦德国海军快艇部队90年代中期之前的主力补给舰。
  莱茵河级补给舰共12艘, 其中又分401型快艇补给舰, 402型扫雷艇补给舰, 403型潜艇补给舰。
  其中401型总计8艘, 以德国境内的大河命名, 分别为多瑙河, 易北河, 美茵河, 内卡河, 鲁尔河, 维拉河及维斯河号。
  建造8艘快艇补给舰的目的在于配合当时4支快艇中队的编制, 因为每支快艇中队计划由两个分队组成, 所以每个分队可以配备一艘补给舰。 不过随着新的快艇支队的组建, 以及整个快艇舰队架构的变化, 最终的补给舰配置与原先设想大有不同。 大部分的快艇中队只装备一艘补给舰, 具体参见前述各快艇中队编制情况。 另外, 鲁尔河号从未真正配属快艇部队, 维斯河号与多瑙河号则曾经长时间作为训练舰使用。
  从1993年起, 401型补给舰逐渐由404型补给舰取代, 各快艇中队的新补给舰往往沿用原名。
  排水量2940吨, 长98.2米, 宽11.8米, 吃水4.7米
  6具迈巴赫柴油引擎, 总计14400马力, 双轴推进
  最高航速18节
  两门100mm Greusot-Loire L/55 舰炮, 四门40mm 舰炮
  乘员 132人, 其中军官5人, 士官53人, 士兵74人
  另有35人组成系统支持组(Systemunterstützungsgruppe SUG), 负责补给维修等作业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elberhein1.jpg[/img]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Elbegr1.jpg[/img]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tender001.jpg[/img]

  易北河404级补给舰
  404易北河级补给舰(Klasse 404 Elbe), 是德国于1990年代建造的新一代补给舰, 用以替代原莱茵河级补给舰。
  该级舰以商船标准建造。 可对快艇, 护卫舰, 扫雷艇进行补给, 同时拥有直升机起降平台, 可执行垂直补给任务。 最多可装载24个集装箱。
  目前服役6艘, 依照惯例以德国的大河命名, 计有易北河, 默泽尔河, 莱茵河, 维拉河, 美茵河及多瑙河号。
  排水量3170吨, 长100.55米, 宽15.4米, 吃水4.05米
  一具Deutz MWM 8V 12M 628 引擎, 3334马力
  最高航速15节, 12节航速航程2500海里, 自持力30天
  可载油料700立方米, 航空燃料60立方米
  淡水280立方米, 食品40吨, 弹药160吨
  舰员40人, 系统支持组30人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25_19509_2b41e9cda82a303.jpg[/img]

  [/size]
[img]http://i303.photobucket.com/albums/nn153/23stein/25_19509_279098591dd9303.jpg[/im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國快艇艦隊[60P]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